突击前线军事网> 火箭炮的前世今生:从“喀秋莎”到“飓风”

火箭炮的前世今生:从“喀秋莎”到“飓风”

在炮兵的武器装备中,火箭炮具有火力猛、射速高、反应快和突袭能力强的特点,多用于压制敌有生力量和装甲集群。

自上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,火箭炮逐渐成为陆军不可或缺的一种远程打击武器,世界各国竞相研制,不断改进。

那么,火箭炮凭借着什么屡立战功?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?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

请关注今日《解放军报》的报道——

左上:阿斯特罗斯II型火箭炮;右上:“山猫”火箭炮

左下:“狂风”火箭炮;右下:“飓风”火箭炮

火箭炮:从“喀秋莎”到“飓风”

■张旭日 谢啸天 王运璞

在炮兵的武器装备中,火箭炮具有火力猛、射速高、反应快和突袭能力强的特点,多用于压制敌有生力量和装甲集群。

自上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,火箭炮逐渐成为陆军不可或缺的一种远程打击武器,世界各国竞相研制,不断改进。

那么,火箭炮凭借着什么屡立战功?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?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本期,笔者带您一起探析火箭炮的前世今生。

问世——

火力强大 射程非凡

“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,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;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,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……”这首脍炙人口的《喀秋莎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曾激励无数苏联军民浴血奋战、保家卫国。

其实,在当时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还有一个“喀秋莎”同样声名远扬。在它的“引吭高歌”中,德军吃了不少苦头。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——“喀秋莎”火箭炮。

1933年,苏联通过在载重汽车底盘上安装导轨式定向器,成功研制出BM-13型火箭炮。该型火箭炮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弹,最大射程约8500米。

当时,苏联军方对其进行了严格测试,结果表明,该型火箭炮适合打击敌有生力量、野战工事及坦克火炮集群。1940年,BM-13型火箭炮开始试生产。

苏德战争爆发后,苏联军方组建了第一个BM-13型特别独立火箭炮连。

不久后,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,该火箭炮连首次参加实战。作战中,7门BM-13型火箭炮速射112枚火箭弹,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进德军刚刚占领的火车站,杀伤、摧毁了德军大量人员和物资。此后的多次战斗中,火箭炮连都取得骄人战绩。

出于保密的考虑,当时苏联军方没有正式命名BM-13型火箭炮,但共产国际兵工厂在生产时将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“K”,作为出厂标记印在了炮车上。因此,苏军官兵根据这个字母“K”,把该武器称为“喀秋莎”。

与普通的身管火炮相比,火箭炮具有明显的特点。一是火力强大。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射出几十发火箭弹,对敌方目标进行火力覆盖。二是重量较轻。因为发射装置不需要承受高膛压和巨大后坐力,简单的导轨、管束就可以胜任,所以底盘相对较轻。三是射程远。无需承受后坐力的特点让火箭炮能较为容易地加大射程,这也为其长期担负远程打击任务奠定了基础。

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和特点,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苏联曾生产了数量庞大的该型及其改进型火箭炮,对战争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。火箭炮也因此名扬天下。

1 2 3 下一页 尾页


本文标题:火箭炮的前世今生:从“喀秋莎”到“飓风” - 军事
本文地址:www.tujiwar.com/junshi/6323.html

今日热点

小编精选

热门聚焦

热门推荐
突击前线军事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统计代码
统计代码